学校要闻

《中国教育报》专题报道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成果

发布时间: 2025-04-17 浏览次数: 416 发布部门: 招生与就业处
撰稿:林妍 摄影: 初审:林妍 复审:陈闪荣 终审:刘冰

4月15日,《中国教育报》以《构建“三位一体”机制 助力人才供需适配》为题,专题报道了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实践成果。该报道依托我校招生与就业处副处长陈闪荣主持的课题《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与高考学生选专业热度的变迁研究》的实践样本构建的“招生—培养—就业”“三位一体”联动机制,彰显了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、优化人才供给方面的创新成效。

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

作为课题《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与高考学生选专业热度的变迁研究》的主持单位,我校招生与就业处副处长陈闪荣团队通过整合高考志愿、就业市场、人才需求等大数据,精准把握产业发展与专业选择的动态关联,推动建立“招生计划随产业需求调整、培养方案与企业标准对接、就业服务向岗位需求聚焦”的全链条育人模式。近年来,学校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、低空经济、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,动态调整专业设置,使专业设置更加贴合市场需求,2024年,学校向集成电路领域输送毕业生数量同比增长40%以上,为新兴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。

学校通过建立“招生—培养—就业”“三位一体”联动机制。在招生环节,建立招生就业数据闭环,依据区域产业迭代趋势,合并8个学院,构建起与主导产业全对应的学科体系;在培养环节,与华为云、腾讯云共建产学研联盟,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,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;在就业环节,实现“管理+资源+指导”,构建全链条服务与资源网络,校友协同发力,校友商城平台孵化50家企业,形成“校友—母校”成长共同体,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,实现人才的多元发展。

《中国教育报》指出,我校通过“三位一体”联动机制有效破解了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,为应用型高校对接产业升级提供了示范路径。未来,我校将继续深化改革,不断探索创新,为实现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深度融合、供需适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。

最新动态